油价周二上调 加满一箱油多花8元
不确定性意味着什么?基于过去无法预测未来,这就是我们需要企业家的原因,如果能用数据预测出未来就不需要企业家,只需要管理者,甚至机器人即可。
马云对政府指导经济是警惕的,他说过:"我自己觉得我可能有点反动,我响应的是预判十年以后,三五年以后政府一定要干这个事情,我先干,等他一号召,我转身就跑,等大家上来,轮不到你机会了。第一推论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,如何获得人的能力差别的信息呢?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取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差别信息的。
我这个观点在国内得到了很多的经济学家一致批判,大家觉得我是胡说八道。吴敬琏认为,有大数据也不能搞计划经济。此外,为避免腐败,今年1月,从利益冲突的角度出发,特朗普放弃公司的领导和管理权,并且辞去了他担任的各项职务。" 针对马云断言: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。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是:为谁生产、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。
"马云曾经的同事、阿里集团前副总裁波特·埃里斯曼拍完纪录片又写书,分析出马云成功的40个秘密。"他回忆,'以前有地方政府会找到阿里巴巴,希望一起投资项目,但马云总是说,不,我们希望与政府保持一定距离,不希望与政府联合投资。有两个维度来讨论今天这个问题,第一个,私产和公产。
比如,北京大学的校园。很多公共政策的讨论、辩论里头就遇到这个麻烦。现在技术起来最崭新的领域,还有维基百科,一部百科大辞典花多少钱,现在只要能上网都可以查,在国内百度百科,无数人贡献,查很多资料有报酬,往里加,所有人都可以分享,法律与技术都不排他。本文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5月13日上午2017全球化背景下分享经济的发展与实践高端对话沙龙的发言整理,稿件未经演讲人审阅。
比如交通拥堵的问题,无论是滴滴、摩拜,过一个临界点变成一个城市的问题,如果共享太便宜、太方便,共享汽车会增加,自行车会增加,到一定临界点后,不排他的公共道路就会变成第三象限的东西。有一个想法,财产权不再重要,产权经济是过时的看法。
这种资源富裕程度提高,人们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,由于时间有限的,用它的时间越少。我这个车钥匙经常我开车过来,现在我不开车车是空着的,如果别人是用是可以用的,这是我们讨论共享一个可能性,这是象限的内容。第二个重点,我们很多法律和技术上不排他的东西,其实是技术上排他的。比如说我的手机别人不能用,我不用的时候别人也不能用,因为有大量的私人信息在里头。
比如讲的这部车,没有车钥匙不能开,法律上是我买的车有一个所有权证。这两个变动放在一起研究共享经济一个重点和难点所在,非常愿意跟各位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怎么解决。所以在这里头从第一象限可以转为象限没有清楚的信息技术,别人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不开车,我不开却把它停着的原因是想开的时候可以很方便。第三个象限,是法律不排他,技术排他。
还有一类不考虑排他性,讨论这个物品本身使用和消费上排他或者不排他。第四个,法律与技术都不排他。
共享经济的难点是什么?第一象限发现很多东西共享的时候,导致某些资源从第四象限往第三象限推,这就是法律公共政策的讨论的困难。现在大量讨论第一象限变成第二象限,也有很多令人很多赏心悦目的东西。
但是相应引起另外一个变化,一些原来法律和技术都不排他的东西变成法律不排他、技术上排他。一些资源是属于个人的,属于家庭的,属于某个团体的,还有一些对所有人排他,在一个村庄排他,或者国家排他,或者全球排他,这是一个公共财产,这是熟悉的概念。如果用这个四维空间来讨论,跟共享经济有关的有两个重点,第一个重点,放在红色象限很多地方,由于技术发生以后变成第二象限的,这是共享经济的重点。当然这个领域第一象限如何转到第二象限,我们比如梳头发都可以共享的,我不用别人可以用,这个价值太小了,不如每个人都买一把。国立北京大学不让中国人来看,属于技术上排他,有空间容纳的问题,过了临界点就不能进入校区参观。对原来法律不排他的事情建立一些排他性的措施,不是所有权的,不是北京大学是北大人的北大,做不到。
国立大学门口设立一些障碍,如果校区太多的人查证会延长,这样来减缓大学校园拥堵、拥挤。因为道路上不排他它,我们白天很堵,晚上很少,我们还有低空的开放,低空送包裹,可以减少路面的拥堵。
对于一些不是北大设置一些障碍,增加一些麻烦,我们城市交通有一些很多麻烦,城市交通是公共的,为什么交通法规法,什么时候可以走,什么时候可以走,过了一些量点要收费,都是从第四象限往第三象限推。而这个技术知道什么时候不开,谁需要。
从整个城市,从人类的健康生活来看,三步租一个车,一块钱骑很方便生活,摩拜车有一个限制,低于多少步不能骑它。但是这个东西发展越快,就会瓶颈,遇到临界点,原来不排他现在非排他不可。
刚才有一位讲到中央的态度很开放,为什么落不下去?城市有具体问题,我们过去逻辑上可以说,如果有共享的汽车就不需要买这么多车,这个逻辑成立吗?但是这个逻辑要经验的检验。我们从滴滴打车遇到这个问题了,城市交管系统不愿意进来,很多观念不接受新的事物,这个通过工作解决,还有一些现实的,道路拥堵程度降低城市生活品质,分享经济很少,减少资源。当然如何第一象限可以走向第二象限,这是分享经济讨论非常热烈的事情。一个基于历史、文化、传统,法律上说是谁的对其它人不排他性的。
因为财产的权利安排,跟资源竞争性有关系。为了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,我们需要有一些概念引进来。
分享经济带来很多研究的新问题,其中一个问题可能跟财产权有一点关系。北京大学是国立大学,按道理说中国人都可以看,但是校园有一个容量,如果游客、家长带孩子进去参观,学校的教学、研究秩序就没有办法保证。
我们讨论共享经济财产权问题的时候要做一个区分,有两类排他性。(完) 来源:共享经济 进入专题: 分享经济 。
人类拥有多了以后,拥有越多时间东西越少,大量的闲置,车辆、自行车、房屋,也研究一个案例很有意思,北上广每家都有一个洗衣机,一个洗衣机占地面积,北上广去量多大的资产,洗衣机很多时候是闲置的。对于曼哈顿因为政策进行改变,因为某些便利技术上排他,变成北京大学可以一样,北京大学属于全国人民谁都可以来看,这个道理上没有错,谁都来看谁也看不成,变化走不通。另外讲到电子,形成一个信用,别人用这个车跟我一样在乎它,等到会议结束后回到这里。还有另外一个概念,不从法律角度不排他,从物品本身做一些区分,因为有一些物品是所谓非共用品,就是大家一起使用,一起使用不影响它的价值就是共用品。
这样不排他来进行交换,是所有共享经济的重点第四个,法律与技术都不排他。
对原来法律不排他的事情建立一些排他性的措施,不是所有权的,不是北京大学是北大人的北大,做不到。这种资源富裕程度提高,人们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,由于时间有限的,用它的时间越少。
比如,北京大学的校园。我们从滴滴打车遇到这个问题了,城市交管系统不愿意进来,很多观念不接受新的事物,这个通过工作解决,还有一些现实的,道路拥堵程度降低城市生活品质,分享经济很少,减少资源。